著名教育学家迪斯特·韦赫说:“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,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。”
对此,很多家长可能会有疑惑:“不就是画画吗?对孩子来说能有这么大的收获?”,“我们以后又不打算当画家,为什么要去学习绘画?”于是家长们从小为孩子报数学班、英语加强班、作文班等,殊不知绘画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带给孩子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。
所谓美术,就是关于平面或空间的造型艺术,不仅仅是绘画,还有雕塑、设计等表现形式,学习美术,不仅为孩子带来艺术方面的收获,对认知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口语能力、数学等方面都有所裨益。
■ 美术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
美术教育侧重用新奇、有趣的刺激,启发和诱导幼儿对颜色、形状、空间的感知能力,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。
学习美术的过程,也是思考做什么与怎么做的过程,是手脑并用的过程。如此,便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、锻炼思维能力,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,促进其智力的发展。
■ 美术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
相信家长对于经典名著《小王子》开篇中关于“蟒蛇”与“帽子”的画作都不陌生,这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。他们的世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:花儿会唱歌,太阳爷爷有胡子,深林里面有精灵……而这些想象是他们创作的不竭动力。
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,随意涂抹颜色,赋予想象的世界一个具象的表达,去诠释他们眼中的多彩世界。因此,美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孩子们释放想象力的过程,长此以往,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。
■ 美术塑造孩子的审美能力
幼儿学习美术的目的,不是为了学习构图、技法等,而是获得审美的能力。审美能力的习得,让孩子对美的认知有了标准,对美的判断有了依据,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美的自信。如此,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,还能培养孩子独立与自信,保持鲜明的个性,不人云亦云,不随波逐流。
■ 美术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
“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,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”。幼儿时期,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,而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,美术能够满足孩子的表达欲。
孩子的美术作品创作,一笔一划、一涂一抹中,收获的不仅是快乐的享受,还有情感的传达。在美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中,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丰富,表达能力在增强。
■ 美术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
美术是人类感情丰富且生动的表达,孩子的每一幅美术作品,都是其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。如果孩子的作品中线条生硬、混杂、重叠,颜色暗淡,说明此刻他或许有不良情绪。相反,如果他的作品线条柔和、丰富,颜色明快,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,心情也不错。
由此可见,美术作品能够释放孩子的情感,纾解他们的情绪。同时,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,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,从而得出判断,正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,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。
综上可以看出,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且积极的,带给孩子的一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。
美术教育的学习不以结果为导向,因为不是所有学习美术的孩子都会去当画家、艺术家或设计师等;美术教育是过程导向型的学习,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,孩子获得的审美能力、创造能力、表达能力等,对任何一份职业都有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,而这才是真正受用一生的宝贵收获。